诺邓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
        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马帮、牛帮常驻之地。如今,云南省提出要重建诺邓,再现当年“茶马古道”繁华重镇的风采。

显示更多

特色
特色景点

诺邓古镇 玉皇阁 玉皇阁棂星门 黄霞昌家庭生态博物馆 诺邓龙王庙

故事传说
诺邓盐井的来历(白族)

诺邓村南矗立着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岭。从前,山上古木参天,杂木丛生。山脚下的茅草丛中,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

村中有户牧羊人家,每天近午时分,羊倌便赶着羊群走出家门。羊群一到小河边就一个个钻入草丛,到那青石崖下,有的站立,有的俯卧,都低头伸舌,向地上、崖上舔了又舔,吃得津津有味。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羊群每次到了崖下都不肯离去,直到牧羊人扬鞭吆喝,才往前走。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这群羊呢?村民想探个究竟。一天,有个村民扒开草丛钻进去,只见青石崖下部的一个小石洞中流出一小股水,用手指蘸一下,用舌头舔了舔,原来水是咸的。"村里出盐水啦!"这个好消息一下子传开了,村民们纷纷前往察看。某日,有个姓徐的乡绅也随众去看,这个人平时自诩斯文,喜欢说三道四,村民们都讨厌他。他到后歪着头向崖上端详了一下,举起手里的条子烟锅,指着崖洞说:"大家看,这像什么?活像个母龙的外阴啊,难看死了!"第二天,他竟然带了几个人,肩扛铁锤,手拿凿子去修凿那出水崖洞。当当几锤敲下去,把崖洞凸出的部分砸成了碎片。崖上凸出的部分被敲掉了,这股盐水也销声匿迹了。村民们非常着急,纷纷加以指责。骂归骂,找回这股水才是真的。经过商量,大伙儿便群策群力,从崖口一直往下挖,挖了一丈、两丈……仍不见盐水踪影,一直挖到六七丈深,才见泥石缝中冒出一股水来,大家尝尝是咸的,终于找到盐水了,村民们高兴极了。

从前,人们认为水都是龙给"应"出来的,所以有"应水龙王"的尊称。当时诺邓先民们根据出水山崖原来的颜色和出水洞口的形状,即认定这条龙是条青色的母龙。村里人在盐井东坡上盖了龙王庙,每逢农历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灶户们都杀猪宰羊,敬献牲醴,来感谢龙王赐给诺邓人的洪福。

其他
遗迹

在村口那间屋子,就是诺邓井旧址。如今仅有一口盐井,周围常年有水渗出,像块沼泽地,在干一点的地方有白色盐颗粒。

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和“回民坪”就是昔日藏族和回族的马帮、牛帮常驻之地。

民居依山而建,上边家的门口往往是和下边一家的房顶同高,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居多。向上望去,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万寿宫,古榕树、黄姓家族的“题名访”和玉皇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访。再上去就是玉皇阁建筑群,周围全是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0多年。

文化

经济兴则文风盛。诺邓文风盛行,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人才辈出,在清代云龙中进士的三人中诺邓有两人,举人,贡生,秀才则不胜枚举。在历史上有被称为“滇中儒杰” (举人黄桂)、“蜚声朔北”、“文章为天下士知”者,可见其科名鼎盛、人才辈出。

诺邓村在元、明、清时期形成了约20个姓氏,分别来自江西、河南、江苏、福建、四川,以及云南省内的大理、洱源、邓川等地。许多落籍诺邓的姓氏,其先人原来都是到此为官,从而留下了子孙后代在这里,其中段姓为大理国王族之后。

诺邓是个白族与内地汉族的混血儿,这里的先民是白族,族谱却是由内地迁来的,不管曾经是什么族种,后来都逐渐被当地白族文化同化与消融,形成了今日诺邓特有的内地汉文化与当地白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民族文化。

相关文章